健康知识
【健康提醒】一键入冬,心脑血管怎么办?全方位防护指南来了!
【健康提醒】一键入冬,心脑血管怎么办?全方位防护指南来了!
随着一场冬雨的悄然而至,武汉瞬间被冬意笼罩,仿佛一键切换至冬日模式。随着气温的急剧下滑,近期心脑血管门诊迎来了患者的小高峰,众多市民因头晕目眩、头痛难忍、胸闷气短等症状纷纷前来求诊。
专家在此温馨提醒: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,务必加强自我防护,切莫掉以轻心。
冬季为何心脑血管病频发?
1. 气温骤降致血管收缩:寒冷的气候会促使人体血管自动收缩,血压升高,心脏负担随之加重,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。
2. 室内外温差悬殊: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,频繁穿梭于冷暖不同的环境之中,会导致血管反复经历收缩与扩张的“考验”,进一步提升了患病概率。
3. 运动量减少:冬季,人们往往减少了户外活动,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血液循环减缓,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悄然上升。
4. 饮食偏好变化:随着气温的降低,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温暖且口味偏重的食物,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血糖、血脂、血压的升高,给心脑血管带来额外负担。
5. 情绪波动频繁:冬季日照时间短,加之惠州冬季多雨,连阴天气时有发生,人们容易陷入情绪低落、焦虑不安的负面情绪之中,这些情绪波动同样可能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。
临床数据表明,每年11月至次年2月,因心脑血管疾病就诊的患者数量显著增多。研究还发现,气温每下降1℃,心脏病的发病率就会相应增加2%。当气温跌破12℃大关时,更要对心脑血管病保持高度警惕。因此,建议大家加强血压、血糖等指标的监测,并定期进行复查,以便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。
出现以下五种症状时,要警惕心脑血管问题的发生!
1. 四肢寒冷伴麻木:周围循环障碍、血压偏低或低血糖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。若长时间无法缓解,应高度怀疑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2. 肢体无力或活动异常:轻微的脑血管意外,其首发症状可能并不典型,如一侧肢体无力等,应引起足够重视。
3. 血压升高且难以调控:气温下降导致血管收缩,血管阻力增加;同时,寒冷还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,使肾上腺素等激素上升,刺激心脏收缩力和心率加快;加之活动减少、久坐时间延长,导致出汗减少,血液中的钠含量相对增加,进而吸引水分滞留于血管中,使血容量上升,这些因素共同作用,使得血压升高且难以控制。
4. 情绪波动与性格改变:随着日照时间的减少,人体内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多,抑制了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合成,而5羟色胺的减少则可能引发抑郁情绪。
5. 频繁头痛:室内外温差大易导致头部血管收缩或舒张;寒冷天气下人们倾向于摄入高热量食物,导致血脂升高;加之天冷易使人感到疲劳,睡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,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频繁头痛。
如何帮助心脑血管安全过冬呢?
冬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改善不良习惯,避免血管在寒冷刺激下发生意外。
1. 注重保暖:外出前请关注天气预报,根据室外温度选择合适的衣物,戴上帽子、围巾和手套,保持皮肤温暖。晚上睡觉时,要注意头部和脚部的保暖防感冒。
2. 保证充足饮水:饮食上应遵循低盐、低脂、高纤维的原则,适量多吃新鲜蔬果、豆类等食品,避免烟酒刺激,保持大便通畅。
3. 适度运动:可在室内进行慢跑、打羽毛球等运动;老年人应避免过早进行户外锻炼,因为秋冬季清晨湿度大、温度低,容易受凉而诱发脑血管疾病。
4. 定期体检:定期检查血压、血脂、血糖等指标。对于有脑梗塞、脑出血家族史的人群来说,更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。一旦出现眩晕、视力模糊、肢体麻木无力、言语不清等症状时,应立即就医。
- 上一篇:无
- 下一篇: 健康科普: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本知识